商場建筑通常采用玻璃幕墻等輕質外墻體系,故建筑物的熱容量小,對外界環境變化比較敏感,在不同朝向、不同高度的空調負荷差別很大。所以這樣來說對于使用空調的建筑的一些材料應用是要做好調查和考慮的,要在設計前研究調查,是否使用空調系統,如果使用***好使用可以降低空調消耗的材料,在實際的裝修中更要提前做好設計方案,也要根據實際采取盡可能的滿足空調***小的消耗的方面做努力。
冷卻塔、新風口、排風口等空調設備需要置放在屋內,也可以在實際的外墻上開個口,這樣會對建筑的整體的外立面造成影響。所以在實際的設計中要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空調設備的安裝和使用,盡量做到***好的安置方式。
我們不能忽略風對于空調的實際影響,外面的風速度是跟著一個建筑物的高度而變化的,高度越高風速就高,這就說明在高層建筑中,高度很高就會導致整體的建筑的外面的滲透的風的壓力和實際的熱系數都在增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的空調的負擔。所以在建筑的樓的高度和實際運用中要考慮全面,以便于更好的使用和更有效的安裝空調,更好的做好與實際結合的使用,從而更好的節能。
高層建筑的制冷機組、空調機組等大型設備通常布置在地下層、設備層、屋頂等處。只有適合的位置,測i能保證功能的發揮和空間的節省,更能更好的保證整體建筑的美觀。
當空調的實際的需要管道的帶線啊哦變大的時候,七世紀需要的整體的建筑面積也就不斷的增大,那么好的建筑師在桂東建筑的層高的時候要結合實際的空調的具體的特殊性來進行更好的分析,不但要滿足實際的需求,又必須確保空間的合理利用,不能浪費使用面積。
商用中央空調系統設計要點說明:
1、送、排風口的距離要適當:
排風口與送風口至少保持3米的距離以防氣流短路。
2、選用合適的風閥:
從原則上講,系統風壓平衡的誤差在10%-15%以內,可以不設調節閥,但實際上僅靠調風管尺寸來調風壓是很困難的,所以,要設風量調節閥進行調節。
①、風管分支處應設風量調節閥。在三通分支處可設三通調節閥,或在分支處設調節閥。
②、明顯不利的環路可以不設調節閥,以減少阻力損失。
③、在需防火閥處可用防火調節閥替代調節閥。
④、送風口處的百葉風口宜用帶調節閥的送風口,要求不高的可采用雙層百葉風口,用調節風口角度調節風量。
⑤、新風進口處宜裝設可嚴密開關的風閥,嚴寒地區應裝設保溫風閥,有自動控制時,應采用電動風閥。
3、風管的布置:
①、要盡量的減少局部阻力,即減少彎管、三通、變徑的數量。
②、彎管的中心曲率半徑不要小于其風管直徑或邊長,一般可用1.25倍直徑或邊長。
③、為便于風管系統的調節,在干管分支點前后,應預留測壓孔。測壓孔距前面的局部管件的距離應大于5b(b為矩形風管的長邊或圓形風管的直徑),距后面的局部管件的距離應不小于2b。通風機出口處氣流較穩定的管段上宜應預留測壓孔。
4、新風進口位置:
①、進風口宜設在室外空氣比較潔凈的地方,保證空氣質量。
②、宜設在北墻上,避免設在屋頂和西墻上,并宜設在建筑物的背陰處這樣可以使夏季吸入的室外空氣溫度低一些。
③、進風口底部距室外地面不宜小于2米,當進風口布置在綠化地帶時,則不宜小于一米。
④、應盡量布置在排風口的上風側,且低于排風口,并盡量保持不小于10米的間距。
5、新風口的要求:
①、宜采用固定百葉窗。
②、多雨地區宜采用防水百葉窗以防雨水進入。
③、為防止鳥類進入,百葉窗內宜設金屬網。
6、排風管的新做法:
類似酒店客房的排風系統設計可如下考慮:利用排氣扇將室內風排到走廊的吊頂內,在走廊設排風管排風,為有效利用余熱,排風機可設置與衛生間。
7、風口與邊墻的距離:
風口距墻不應小于1米。
8、風口的凝露:
風口凝露是由于風口小,溫度低。可加大豐庫尺寸防止凝露。
9、風口的選用:
①、新風口、送風口用雙層百葉風口。
②、回風口用格柵風口。
③、排風口用雙層百葉。
④、氟系統由于風量一般比較小,如要求冬季采暖需要,宜采用雙層百葉,不能用散流器。
⑤、風機盤管帶兩個風口時宜選用帶調節閥的雙層百葉。
10、靜壓箱的計算:
①、靜壓箱控制風速宜不大于1.5m/s。
②、出風截面積A=G/V(G為送風量),各方向截面積應一樣。
③、一般的系統可以用風口變徑加消音器代替靜壓箱。
11、防排煙換氣次數的確定:
①、消防水泵間不小于4此。
②、變電室5-8次。
12、排煙口的布置:
①、走廊超過60米,做排煙口。
②、電梯前室用常開型多葉送風口,每層設一個。
③、樓梯間用自垂百葉風口,2-3層設一個。
13、吊頂內的風管布置原則:
從上到下依次為:排煙風管、排風管、送風管,水管。
14、三通與風管的搭接:
和三通相接的管徑要于三通的口徑保持一致,不要變徑,避免局部損失過大。
15、送、排風口的相對位置:
空調房間并行送排風管時,送排風口盡量不要并列布置,***好交錯布置。
16、送風管的設計:
盡量使風在送風管內不倒走,確保良好的管內氣流流動和出風效果。
17、房間的空氣壓力狀態:
①、建筑物內的空氣調節房間應維持正壓。
②、建筑物內的廁所、盥洗間、各種設備用房應維持負壓。
③、旅館客房內應維持正壓,盥洗間應維持負壓。
④、餐廳的前廳應維持正壓,廚房應維持負壓。餐廳內的空氣壓力應處于前廳和廚房之間。